![]() |
圖為城市變遷與地方記憶的介紹網站 |
子計畫一的目的在於透過地方記憶去思考、詮釋與展現台中市都市發展的紋理,探討其在台灣歷史發展中的城市文化定位。在方法上經由圖像所建置的古今交融情境來呈現,嘗試在文字之外,建立起一種書寫的形式,藉由觀看與體驗的過程,達到對於台中市都市發展紋理的認識。
因此,本計畫的重點並非如先前本人所參與之文史脈流計畫所作之數位景點的規劃與建置,而是在於探討各別的景點如何拚起一幅幅圖像。
圖為與google街景套疊的台中州廳舊照片 |
Historypin平台的設計能達到本計畫所預期提供瀏覽者體驗虛實混合空間、歷史再現與創造數位地方感的效果。更由於此平台能提供全球使用者閱覽,對於臺中市國際化形象的提升將有相當效果,也能提升本計畫的國際能見度。而此亦為台中市走向全球化場域的重要嘗試。
這些圖像在歷史現場(也是現在的空間)的交錯呈現,本身又具有文化景觀的意涵,配合都市紋理的內涵,即成為展示的動線。
- 導覽(Tours)路線的部分共建置了四條:
(1) 裕仁皇太子行啟路線
跟隨裕仁皇太子腳步,進行一次皇家巡禮。路線規劃:臺中驛→臺中州廳→臺中第一尋常小學校(今大同國小)→臺中分屯大隊(今國光號干城車站後面一帶重劃區)→臺中水源地(今臺中自來水公司)→臺中第一中學校(今臺中一中)→臺中知事官邸(今臺中市交通局)→臺中驛。
(2) 小京都意象
將綠川一帶的景點串連,體會日人想要將臺中市打造成「小京都」的氛圍。路線規劃:臺中驛→臺中干橋通(今第一廣場前成功路)→櫻橋通(今果車站前中正路)→綠川(今綠川東、西街)→大正橋(今民權路)
(3) 日治時期的現代新都市:臺中
從政府行政機關所在地到日本人主要活動的街區,感受日治時期日人對於摩登新都市的想像。路線規劃:臺中驛→臺中州圖書(今合作金庫)→臺灣銀行臺中支店(今臺灣企銀)→臺中市役所→臺中州廳→臺中知事官邸(今臺中市交通局)→臺中新富町街道(今三民路)→臺中行啟紀念館(今遠東百貨大樓)→彰化銀行→全安堂藥局(今太陽餅博物館)。
(4) 臺中公園
1903年啟用的臺中公園內留有省城時代與日治時期的遺跡,見證臺中超過百年發展的歷史脈絡。路線規劃:湖心亭→臺中神社鳥居(今倒臥在台中公園內)→臺中神社(今只剩下基座,並放置孔子像)→臺中銅馬→觀月亭(今望月亭)→兒玉源太郎總督像(今抗日勝利紀念碑)→後藤新平像(今國父銅像)。
- 主題(Collections)列表如下:
(1) 省城的記憶
臺中地區的發展始於康熙年間漢人移入開墾,雍正時期達到最盛,犁頭店街與大墩街即是在此時期先後成為官方控管臺中盆地的二個據點。清末建省之前,大墩街與犁頭店街、西大墩街與四張犁街分別為臺中盆地西側與東側的四個具有商業機能的聚落。本主題目的是呈現臺中市所保留漢人聚落風貌。(2) 現代都市的意象
日治時期以降,日人引進西方現代的都市規劃思維,企圖將臺灣打造成為可以向世界誇耀的現代與文明的殖民地。1896年(明治 29 年),施行民政,原臺灣縣改稱為臺中縣,「臺中」開始作為一個行政區域名稱。而臺中於1900年(明治 33年)第一次公告市區改正,正式邁入現代化都市之林。本主題目的是呈現臺中市在日治時期的現代化治理下的新式城市樣貌。(3) 裕仁皇太子行啟路線
1923(大正12年)年裕仁皇太子來臺行啟,對於台灣總督府而言是一件大事,身為皇位接班人的裕仁皇太子(日後的昭和天皇),是所有來臺皇室成員中地位最高者,因此臺灣總督府動員大量物力、人力,從中央到地方大力籌辦奉迎活動,參訪地點更是具有展示行政、教育、軍事意義。本主題目的是呈現裕仁皇太子行啟臺中的路線。(4) 百年臺中公園
「公園」是現代都市規劃下產物,1900年(明治 33年)臺中市第一次公告市區改正即規劃出臺中公園的位置,並且是臺灣最早規劃的公園預定地,但因此預定地位於臺中驛與鐵道線上,後來遷移至北門外今臺中公園現址。臺中公園除了提供民眾休憩娛樂空間,另外還包含了如:湖心亭、臺中神社、北門樓、兒玉源太郎雕像、後藤新平雕像……等等,各種別具意涵的設施。本主題目的是呈現臺中公園中景點的意涵。![]() |
百年台中公園 |
0 意見:
張貼留言